甘州:“六个空间”立潮头 乡村振兴展新颜
甘州融媒讯 (记者 何长凯 张佳俊 王凯)盛夏时节,甘州区广袤田野上,智慧农田水肥精准滴灌,玉米制种基地机械轰鸣,有机蔬菜温室绿意盎然。2025年,甘州区以“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”创建为总牵引,落地实施重点项目201项、总投资97.87亿元,通过拓展种业、有机、智慧、加工、改革、治理“六个空间”,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范式,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。
走进小满镇康宁村制种玉米智慧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,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综合控制系统正在高效运行,混合均匀的水肥溶液顺着管网输送到田间,滋养着一颗颗玉米抽穗养花阶段的营养供应。在水肥一体化综合控制系统下,农田管理变得轻松又高效。
小满镇康宁村二社村民郭金凤说:“我种了20亩地,全部都是高标准农田,这几年水肥一体化灌溉减轻了我们的不少负担,水和肥料都用的少了,人工用的也少了,制种玉米的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。”
甘州区将粮食安全作为示范区创建基石,创新构建“1+10”区级智慧水务平台,联动117个“井转河”水源置换工程,使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突破0.625,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今年全区粮食播种94.42万亩,超任务4.5个百分点,建成明永镇燎烟村等智慧农田3.21万亩。目前全区119万亩高标准农田中,水肥一体化覆盖率达93%,为粮食连年丰产奠定科技根基。
“我们镇近年来实施高标准农田7.2万亩,通过智慧管控平台实现智能化自动灌溉、施肥和种植管理,在全面提升种植作业效率的同时,实现了水、肥、工、产值的三降一升。”小满镇党委委员、副镇长张翔说。
拓展“空间”,激活产业新动能。甘州区聚焦建设现代种业发展高地,落实玉米制种面积超72万亩,玉米种子产业园交易中心启动运营,登海种业人工气候实验室加快建设,8家企业种子加工生产线建设全速推进。着力打造“有机甘州”,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有机大会;围绕“一带三园十基地”,认证有机基地4.2万亩,转换期认证2.26万亩。谋划实施三和、金沅福等设施农业项目,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300亩。全域推广“五良”养殖法,新建高标准养殖基地21个,实施前进牧业、甘肃云鑫等智慧牧场项目4个,奶肉牛存栏量稳步增长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和精深加工,植物工厂、神农菇业二期项目建成投产,“茴香羊”产业园、工厂化鲈鱼养殖等20个特色种养项目和枸杞、鲜食玉米深加工及福翔牛羊肉分割加工等16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,产业链条不断延伸,推动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,成立村集体公司231家、覆盖率99%,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稳步推进,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持续拓展。
甘州区农村经营指导站站长刘兴海说:“至目前,甘州区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76家,其中农机、植保等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03家,专业服务公司79家,服务型村集体经济组织27个、基层供销合作社16个、农机大户51个。今年上半年全区托管面积达到196万亩次,通过专业服务,推动服务链条横向拓展、纵向延伸,有效改变了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,有力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。”
全域和美,打造宜居新家园。甘州区全力打造甘浚镇西洞村、沙井镇沙井村等8个“四集中”示范点,新建住房415院,多措并举拆除老旧房屋574院,改造提升上秦、明永、小满3个集镇;实施污水管网、清洁取暖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30多个,改厕1000户,建成农田林网1910亩,打造绿化特色村庄4个,人居环境不断改善。党建引领破解乡村治理难题,持续深化治理农村高额彩礼,沙井镇“春华话室”、长安镇“公用工积分制”等特色做法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暖心,乡村善治水平不断提升。锚定“农业强区”建设目标,甘州“三农”人正以奔跑之势,在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征程上,奋力书写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时代答卷。
“我们正以奔跑姿态打造乡村振兴甘州样板, 随着97.87亿元投资的153个项目加速推进,全区将形成‘种业引领、有机增值、智慧赋能’的现代化农业体系,为全省示范区建设输出可复制的‘甘州经验’。”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周国齐说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